彼此伤害,怎么爱国?
从海牙仲裁庭宣布仲裁结果开始,国内掀起了一阵高过一阵的网络爱国行动:
先是抵制菲律宾芒果干,吓得一众淘宝店家赶紧道歉,
赵薇电影事件不断发酵,最后换掉男演员。
紧接着爱国行动从网络走向现实,开始线下的抵制活动。
有人助攻,有人推墙,“爱国婊”“爱国恐怖主义”成了网络上民众互喷的热词。唇枪舌战的辩论逐渐演变成问候祖宗的谩骂,抵制美日韩菲的网友被指“脑残”,大家都忙着互贴标签,好像谁说的更高明,谁就赢了。
善待自己的同胞
善待自己的土地杜平
作者:杜平
海牙仲裁庭宣布仲裁结果的当天晚上,我恰好抵达北京出差。在酒店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,服务员跟我聊天说,她和同事们只要有空就手机刷屏,查看朋友圈里有关仲裁的消息。我说:“你们都这么关心啊?”她回答:“平常也没有时间,但这件事大家都特别关心。”
我做国际新闻几十年,但在记忆中,能够引起全体中国人如此关切的事情还真不多。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算一个,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算一个,日本对钓鱼岛国有化算一个,另外就是伊拉克战争和“911事件”。当然还有别的,例如英国“脱欧”公投,中国人也都关注,但谈不上那么关切。
南海仲裁案之所以引起那么广泛的关切,主要原因有三个:首先是攸关中国利益;其二是政府和媒体一直在密集地表态和谈论;其三是中国人都有强烈的爱国热情。本来,代表中国去应对这个仲裁案的是政府,但以上三个因素使全体中国人都自我赋予了这个重责大任。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。这当然是好事,但又并非全然如是。说它好,是因为上下团结,一致对外;说它不是全然地好,是因为当民气被点燃之后,有可能会导致局面失控,自伤其身。
中国社会所面对的最大问题之一就在于此:或收或放,不能自如。前有反日示威活动演变成打砸抢的骚乱,后有其它抗议活动演变成自家人伤害自家人的事件。出发点都是好的,只可惜总是缺少一个度,总是做不到善始善终。这种情况如何处理?政府最近这几年的做法就是“收”。在仲裁结果宣布之后的第二天,我的同事专门去北京使馆区观察了一下,发现部分道路都被警方封锁,目的显然是要防止民众去菲律宾等国大使馆去抗议示威。防是防住了,但中国的民情却又无处表达。所幸,首都人民很淡定,再加上通常都只是喜欢坐而论道,所以没有给政府添什么乱。
近日听说河北乐亭县发生的那件事,少数民众聚集在肯德基快餐店门前,打着抗议美日韩菲的横幅,呼吁大家抵制美国快餐。我上网看了拍自现场的照片,接着浏览了微信朋友圈里密集转发的相关文章,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嘲笑、奚落和谩骂。我的感觉很矛盾。照理讲,在任何国家,民众在此时发泄心中不满、表达爱国情绪,是正常现象,也是国家和政府所需要的,但为何在此时的中国却遭到挖苦和挞伐呢?我再回看了一下微信上的那些文章,原来才明白乐亭县的同胞们选错了目标、喊错了口号。
坦白地说,在批评“抵制肯德基事件”的一些文章中,有些观点我很赞同。多年前,我就在几篇文章里说,爱国一定要理性,爱国要讲方法,“善待自己的土地、善待自己的同胞、善待自己的社会秩序,才是最真实的爱国”。但是,除此之外,我对那些批评文章中的其它言论,特别是对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、自视高人一等的嘲讽,非常地不以为然。比起大城市里见多识广的知识精英们,乐亭县的老百姓们也许确实很幼稚,不知道用什么更好地方式去爱国,但那也不至于要给他们扣上“流氓”、“蠢货”的帽子。还有人竟然发明了“爱国恐怖主义”的名词,反正自己有的是知识、有的是话语权,对那些沉默而“低等”的少数人想怎么嘲讽就怎么嘲讽。所以我想不通的是,用这种轻蔑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同胞,难道就是更高尚的爱国吗?
中国人的爱国确实需要理性,理性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心平气和地说理,而绝不是谩骂、侮辱、嘲讽、奚落、贴标签、扣帽子。讽刺的是,那些嘲笑别人没有理性的人,其态度和表现恰恰是很没有理性的。只不过相比之下,他们更善于用某些时髦的词汇包装自己,把自己打扮得很清高、很高尚、很优雅、很不食人间烟火。殊不知,当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时候,若嘴巴里吐出的是污言秽语,脸上是一副穷凶极恶相,那自己也就立马坠落到他们所蔑视的“低等人”的行列。
前文已经说得很明白,我不是要为“抵制肯德基”的人辩护,我也不是为那些扬言要砸掉苹果手机的人辩护,我同样不是为所有那些因爱国而害国的人辩护。相反,我很不赞同类似这些不够理性的言行。
但是,我不会辱骂,不会嘲讽,不会给他们贴上标签,更不会蔑视和伤害他们,不会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比他们都高尚。如果有人因为这篇文章而给我扣上什么帽子,贴上什么标签,我都无所谓,因为我对这些东西很无知,无知者无畏。
▼认识下我们的小伙伴
视觉盛宴 | 分享无限
微信ID:phoenixwsj凤凰卫视旗下视觉分享账号。我们致力于传达每张照片背后的温度。
编辑:刘晓慧(实习)
鳳凰相关阅读
· 凤凰记者又把美国发言人问方了:你们地图写着太平"岛",现在为啥改"礁"了?